成语 | 不寒而栗 |
释义 | 不寒而栗拼音:bù hán ér lì,简拼:bhel 成语解释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成语造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成语故事: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写法辨析:栗,不能写作“粟”或“票”。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谜语:热身战;六月打颤 英语翻译:tremble with fear 不寒而栗成语接龙不寒而栗 --> 力薄才疏 --> 书香世家 --> 家人父子 --> 紫气东来 --> 来因去果 --> 果刑信赏 --> 赏不踰时 --> 实至名归 --> 归真返璞 --> 普济羣生 --> 生擒活捉 --> 拙眼讥评 --> 凭几之诏 --> 召之即来 --> 来处不易 --> 意况大旨 --> 指树为姓 --> 兴如嚼蜡 --> 腊尽春来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