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四战之地 |
释义 | 四战之地拼音:sì zhàn zhī dì,简拼:szzd 成语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成语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成语造句: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且东邻象州,西界桂平,又是四战之地。”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上将军乐毅为燕昭王扩大疆土,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被封为昌国君。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受到诬陷,逃到赵国去。齐国趁机修复失地,燕惠王问乐毅的儿子能否攻赵,乐闲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地不宜攻。 繁体写法:四戰之地 近义词:
用法:作宾语;指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a battlefront in numerous wars 四战之地成语接龙四战之地 --> 地尽其利 --> 栗烈觱发 --> 波骇云属 --> 褚小杯大 --> 大处落墨 --> 墨突不黔 --> 前襟后裾 --> 居常虑变 --> 辨如悬河 --> 禾黍故宫 --> 公行无忌 --> 计功量罪 --> 衒玉自售 --> 授受不亲 --> 亲极反疏 --> 书空咄咄 --> 多贱寡贵 --> 贵耳贱目 --> 沐猴而冠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