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释义 | 置之死地而后生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简拼:zzss 成语解释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成语造句:《北史·刘武传》:“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近义词: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