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当仁不让 |
释义 | 当仁不让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简拼:drbr 成语解释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成语造句: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为人要有仁义,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为人应该当仁不让。 繁体写法:當仁不讓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正音:当,不能读作“妥当”的“dànɡ”;不,不能读作“bú”。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谜语:不拒绝好事 英语翻译: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当仁不让成语接龙当仁不让 --> 让再让三 --> 参参伍伍 --> 五体投地 --> 地丑德齐 --> 齐大非耦 --> 藕丝难杀 --> 杀鸡吓猴 --> 喉焦唇干 --> 甘棠之惠 --> 绘声写影 --> 郢匠挥斤 --> 金石良言 --> 言之过甚 --> 慎于接物 --> 物物交换 --> 涣然冰释 --> 事过境迁 --> 千岁流芳 --> 方斯蔑如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