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释义 | 放之四海而皆准拼音: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简拼:fzsz 成语解释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成语造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近义词:
成语正音:准,不能读作“zǔn”。 写法辨析:准,不能写作“谁”。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be applicable everywhere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