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述而不作 |
释义 | 述而不作拼音:shù ér bù zuò,简拼:sebz 成语解释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成语造句:这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办法,都说述而不作,实在是自我作古。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写法辨析:作,不能写作“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谜语:口试 英语翻译:elaborate others' theory and not to create 述而不作成语接龙述而不作 --> 作奸犯科 --> 磕磕绊绊 --> 半壁河山 --> 山崩地陷 --> 陷入僵局 --> 跼天促地 --> 低唱浅酌 --> 卓乎不羣 --> 群英荟萃 --> 翠纶桂饵 --> 耳软心活 --> 活天冤枉 --> 枉费时日 --> 日长一线 --> 陷身囹圄 --> 羽衣蹁跹 --> 纤尘不染 --> 染蓝涅皁 --> 燕雀乌鹊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