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噤若寒蝉 |
释义 | 噤若寒蝉拼音:jìn ruò hán chán,简拼:jrhc 成语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造句: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繁体写法:噤若寒蟬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正音:噤,不能读作“jīn”;蝉,不能读作“dāo”。 写法辨析:噤,不能写作“襟”或“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中性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keep mum about 噤若寒蝉成语接龙噤若寒蝉 --> 蝉脱浊秽 --> 诲人不倦 --> 眷眷之心 --> 心痒难搔 --> 骚情赋骨 --> 鼓吹喧阗 --> 填街溢巷 --> 像心如意 --> 意想不到 --> 道头会尾 --> 猥结蚊聚 --> 巨鳌戴山 --> 山崩地塌 --> 他山之攻 --> 功臣自居 --> 裾马襟牛 --> 牛高马大 --> 大厦将颠 --> 颠头耸脑 |
随便看 |
成语词典包含49816条成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成语的释义、典故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