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一 |
释义 | 一拼音:yī ,部首:一, 卷号:一上,反切:於悉切 一异体字弌一說文解字一![]()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弌![]() 古文一。 一說文解字注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段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从一。 段注: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 古文一。 段注: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此書法後王,尊漢制。以小篆爲質。而兼錄古文,籒文。所謂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小篆之於古,籒。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 * 。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籒也。故不更出古,籒。省改則古,籒非小篆也。故更出之。一二三之本古文明矣。何以更出弌弍弎也。葢所謂卽古文而異者。當謂之古文奇字。 一说文系传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鍇注:臣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茍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爲冠首,本乎天者親上,故曰:『凡一之屬,皆從一』。當許慎時,未有反切,故言『讀若』。此反切皆後人之所加,甚爲疎樸,又多脫誤,今皆新易之。」 ![]() 古文一。 鍇注:臣鍇曰:「弋者,物之株橛義,主扵數,非專一之一。若言一弋二弋三弋,如今人言一箇二箇一枚二枚。故曰:『枚蔔也』。箇從竹,枚從木,弋,杙也。杙,亦木也。會意。」 |
随便看 |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