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还能顿悟入无为,宿业犹如,赫日消霜
释义

还能顿悟入无为,宿业犹如,赫日消霜

尹志平 《一剪梅 示众复用前韵》

出自元代尹志平《一剪梅 示众复用前韵》:

外积阴功内固阳。
长春示众,此语偏长。
还能顿悟入无为,宿业犹如,赫日消霜
不假澄心六欲忘。
功成行满,越过炎凉。
腾腾兀兀任西东,觉彻人间,且恁韬光。

注释参考

悟入

(1).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顿渐,根性悟入之顿渐。” 元 德异 《<坛经>序》:“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未上三拜得髓。”

(2).泛指领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舟中读 张载人 《儒门事亲》一书,觉耳目一新,颇有悟入处。”

无为

(1)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help sb.to change]∶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don't]∶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详细解释

(1).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为,而合於道,无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懒斋记》:“道家之説贵无为而主静。”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

(2).儒家主张选能任贤,以德化人,亦称为“无为”。《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寳。” 宋 王安石 《赠上元宰》诗:“民欺自不忍,县治本无为。”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一·德业儒臣后论》:“圣人之学,无为而成者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参见“ 无为而治 ”。

(3).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汉 牟融 《理惑论》:“佛道崇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庄严不独於示相,功德何止於无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袁宏论佛说》:“其教也,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浄。其精者为沙门。沙门, 汉 言息也,盖息意去欲,归於无为。”

(4).不知所为;无事可作。《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宋书·张畅传》:“今端坐无为,有博具可见借。” 唐 韩愈 《示儿》诗:“酒食罢无为,棊槊以相娱。”

(5).没有作用;无用。《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智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6).无所作为。 宋 王安石 《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明 李贽 《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7).别做;不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唐 韩愈 《北极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 明 刘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游南镇得禽字》:“愿作胶与漆,无为商与参。”

(8).不用;何必。《西京杂记》卷二:“ 扬雄 读书,有人语之曰:‘无为自苦,《玄》故难传。’”《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无为久自苦,含匿不暴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

(9).犹无从。《世说新语·方正》“ 阮宣子 论鬼神有无者” 刘孝标 注引 汉 王充 《论衡》:“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

(10).无人帮助。《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产 归,未至,闻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

(11).无事。特指无战争,无军役之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 汉 祚衰。”

不认为,不觉得。《左传·成公二年》:“ 晋 师归, 范文子 后之。 武子 曰:‘无为吾望尔也乎?’” 杨伯峻 注:“为同谓。”

谓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颖达 疏:“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宿业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业所牵,未能脱去,乃此拘留。”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情能终局,欢娱皆係前尘;恨少收塲,苦恼多由宿业。”道教亦讲宿业,与佛教义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吾今去,勿轻示人,世上亦有经,子有宿业,故口相授耳。”

(2).犹旧业。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漕书》:“ 軾 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

(3).谓久谙其事。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两安。非宿业更变之臣,惧有伤财玩寇之患。”

犹如

犹如 (yóurú) 好像 just as;like as if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赫日

红日。 前蜀 韦庄 《上春词》:“瞳矓赫日东方来,禁城烟暖蒸青苔。” 宋 苏舜钦 《吴越大旱》诗:“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