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东山大夫松,中岳金鸡树
释义

东山大夫松,中岳金鸡树

王禹偁 《感兴》

出自宋代王禹偁《感兴》:

吾尝入深山,溪谷寒且冱。
杉桧颇凌云,岁月自朽蠹。
般输目不见,何由用斤斧。
东山大夫松,中岳金鸡树
秦政本独1*1夫,则天乃淫妪。
名号被常材,所幸因一顾。
为木岂有命,偶然生要路。
谁取涧底松,立作明堂柱。

注释参考

东山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沉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jiang1~1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大夫松

(1).即五大夫松。《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乃遂上 泰山 ,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明 李梦阳 《郑生至自泰山》诗:“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

(2).泛指松树。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遶寺长百株大夫松。”参见“ 五大夫 ”。

中岳

亦作“ 中岳 ”。1.指位于今 河南 登封县 北的 嵩山 ,古名 嵩高 。《史记·封禪书》:“昔三代之居,皆在 河洛 之閒,故 嵩高 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中岳庙,少小即知名。”

(2). 中国 的名山。借指中土, 中州 。 汉 牟融 《理惑论》:“原夫佛之所以夷跡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不可得而缕陈矣。”

(3).道家语。指鼻与脐。《黄庭内景经·肺部》:“外应中岳鼻齐位。” 梁丘子 注:“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 崑崙 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见“ 中岳 ”。

鸡树

(1).指古代中书省。语本《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帝独召 爽 与 放 ”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 放 ( 刘放 ) 资 ( 孙资 )久典机任, 献 ( 夏侯献 )、 肇 ( 曹肇 )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復几?’”《北史·隐逸传·崔颐》:“ 汉 则 马迁 、 萧望 , 晋 则 裴楷 、 张华 ,鸡树腾声,鵷池播美。” 宋 司马光 《送二同年使北》诗之二:“金门祕鸡树,朱节耀龙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内阁中书》:“谷鶯上鸡树而栖,虽云大乐;野鷺占凤池而浴,祇觉增惭。”

(2).指宰相府第中的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三:“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