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释义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白居易 《会昌春连宴即事》

出自唐代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

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鸡黍三家会,莺花二节连。
——白居易。
光风初澹荡,美景渐暄妍。
簪组兰亭上,车舆曲水边。
——刘禹锡。
松声添奏乐,草色助铺筵。
雀舫宜闲泛,螺杯任漫传。
——王起。
园蔬香带露,厨柳暗藏烟。
丽句轻珠玉,清谈胜管弦。
——白居易。
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
姹女妆梳艳,游童衣服鲜。
——刘禹锡。
圃香知种蕙,池暖忆开莲。
怪石云疑触,夭桃火欲然。
——王起。
正欢唯恐散,虽醉未思眠。
啸傲人间世,追随地上仙。
——白居易。
燕来双涎涎,雁去累翩翩。
行乐真吾事,寻芳独我先。
——刘禹锡。
滞周惭太史,入洛继先贤。
昔恨多分手,今欢谬比肩。
——王起。
病犹陪宴饮,老更奉周旋。
望重青云客,情深白首年。
——白居易。
遍尝珍馔后,许入画堂前。
舞袖翻红炬,歌鬟插宝蝉。
——刘禹锡。
断金多感激,倚玉贵迁延。
说史吞颜注,论诗笑郑笺。
——王起。
松筠寒不变,胶漆冷弥坚。
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白居易。
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实艺皆三捷,虚名愧六联。
——刘禹锡。
兴阑犹举白,话静每思玄。
更说归时好,亭亭月正圆。
——王起

注释参考

元年

元年 (yuánnián) 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the first year of a reign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上巳

旧时节日名。 汉 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魏 晋 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引《韩诗》:“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 有巢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 晋 时。 唐 朝赐宴 曲江 ,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 洛阳 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暮春

暮春 (mùchūn)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end of spring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2 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