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逆知造物意,揫敛宝成 |
释义 | 逆知造物意,揫敛宝成徐集孙 《夜雨》出自宋代徐集孙《夜雨》:夜半倏惊觉,狂风搅秋鸣。 注释参考逆知预知,逆料。《后汉书·乌桓传》:“ 乌桓 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 宋 苏洵 《权书上·用间》:“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然一门乖戾,逆知奇祸久矣。” 物意(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 (2).景物的情态。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 (3).造物的意向。 宋 梅尧臣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4).礼物与情意。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揫敛(1).聚集。《慎子·外篇》:“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后汉书·马融传》:“揫敛九藪之动物,繯橐四野之飞征。” 李贤 注:“揫,聚也。”《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遏穰凶札,揫敛吉祥。”《新唐书·李听传》:“ 听 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 (2).收敛。 唐 刘禹锡 《天论上》:“阳而蓺树,阴而揫敛。” 宋 曾巩 《秋赛》:“岁既顺成,时方揫敛,神能施泽以及物,人能备物以事神。” 明 归有光 《史称安隗素行何如》:“天道当揫敛之候,其所以为生生者,宜剥尽而不存矣。”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卷下:“菊之为物,发於卉木凋落之后,时虽揫敛,而幽姿雅艳。” (3).紧缩;精简。 宋 李纲 《理财论下》:“今若罢冗局,省吏员,一切务为揫敛之计,则邦用可以不劳而告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二》:“﹝此赋﹞时有当裁截处,儻更锻鍊而揫敛之,使归峻洁,则前无古人矣。”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