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年来狂妄婴逆鳞,去国三秋又出奔 |
释义 | 年来狂妄婴逆鳞,去国三秋又出奔邓肃 《别珠公》出自宋代邓肃《别珠公》:我顷诗成准敕恶,寒江夜度秋萧索。 注释参考年来1.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 2.年岁到来。狂妄狂妄 (kuángwàng) 极端自高自大 arrogant (presuming) 狂妄自大逆鳞(1).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sha1-1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古人以龙比喻君主,因以触“逆鳞”、批“逆鳞”等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战国策·燕策三》:“﹝ 燕 太子丹 ﹞谓其太傅 鞫武 曰:‘ 燕 秦 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 对曰:‘ 秦 地遍天下……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旧唐书·苏世长韦云起等传赞》:“不有忠胆,安轻逆鳞。” 宋 陆游 《野兴》诗之三:“虚名仅可欺横目,戇论曾经犯逆鳞。”《花月痕》第一回:“做文章不中有司绳尺,言语直触当事逆鳞。” 柯灵 《香雪海·母与女》:“胳膊拧不过大腿去,她再强也不敢批这些人的逆鳞。” (2).鲫鱼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鲫》:“鯽鱼一名鮒, 熊氏 谓之逆鳞。” 去国[leave one's motherland] 离开自己的国家 去国三千里 详细解释(1).离开本国。《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於朝,出入有詔於国。”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狭 三閭 之丧江,矜 望诸 之去国。”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我这次‘去国’的意义,差不多同‘出世’一样。” (2).离开京都或朝廷。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灵运》诗:“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明史·王家屏传》:“ 家屏 柄国止半载,又强半杜门,以戇直去国,朝野惜焉。” 夏曾佑 《将改官出都》诗:“连天芳草送征轮,未充低徊去国身。” (3).离开故乡。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有一居士,其先 蜀 人……去国流浪,在 江 淮 间。” 三秋三秋 (sānqiū) 指秋收、秋耕、秋播 the three autumn jobs (harvesting, ploughing and sowing) 指秋季的三个月 the three months of autumn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the third month of autumn 指三年 three years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李白《江夏行》出奔[leave one's country as a political refugee] 逃走,出走 详细解释亦作“ 出犇 ”。出走;逃亡。《礼记·檀弓下》:“ 衞献公 出奔。”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 郄至 上人而抑下滋甚; 王叔 好争而终于出犇。” 刘昞 注:“此二大夫矜功陵物,或宗夷族灭,或逃祸出奔。” 宋 苏轼 《论春秋变周之文》:“ 忽 之出奔,其为失国,岂不甚明?”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张羽军》:“先是 宝 出奔时,九重震怒,命大索天下。” 蒋光慈 《鸭绿江上》:“我出奔后从未接过 云姑 的一封信,实际上我俩也没有通信的可能。”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