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云水渺四极,下上涵日星 |
释义 | 云水渺四极,下上涵日星唐文若 《登金山》出自宋代唐文若《登金山》:江流出岷蜀,万折东南倾。 注释参考云水(1).云与水。 唐 杜甫 《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 台州 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宋 陆游 《长相思》词:“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这堝里云水林峦,甚么去处。” (2).谓漫游。漫游如行云流水的飘泊无定,故称。 唐 黄滔 《寄湘中郑明府》诗:“莫耽云水兴,疲俗待君痊。” 明 高启 《太湖》诗:“我性好游观,夙负云水债。” 清 施峻 《中途见雁》诗:“云水家何在,风尘味已諳。” (3).指僧道。僧道云游四方,如行云流水,故称。 唐 项斯 《日东病僧》诗:“云水絶归路,来时风送船。”《宋史·方技传下·莎衣道人》:“帝岁命内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载·寻亲诚感》:“ 原 邑 赵孝子 名 威晋 ,其父好黄冠术,遇全真云水,无不以礼下之。” (4).河流名。在今 广东省 乐昌县 南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林水 自源西注于 瀧水 ,又与 云水 合。” 四极(1).四方极远之地。《楚辞·离骚》:“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朱熹 集注:“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秦 李斯 《峄山刻石》:“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极而金声。” 金 完颜璹 《自适》诗:“小斋蜗角许,夜卧膝仍屈;能以道眼观,宽大犹四极。” (2).指四方极远之国。《尔雅·释地》:“东至於 泰远 ,西至於 邠国 ,南至於 濮铅 ,北至於 祝栗 ,谓之四极。” 郭璞 注:“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 (3).四境。《管子·问》:“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 尹知章 注:“四极,谓国之四鄙也。”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 清 徐昂发 《经广武城》诗:“四极失所制,关塞起龙争。” (4).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鷙鸟攫老弱。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新炼 媧妃 之石,玉清仍是九层;更筑 共工 之山,坤维安於四极。” (5).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周髀算经》卷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赵爽 注:“运,周也。极,至也,谓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曰四极也。” 元 揭傒斯 《铜仪》诗:“飞龙缠四极,黄道界中天。” (6).指四肢。《素问·汤液醪醴论》:“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王冰 注:“四极言四末,则四肢也。” 清 顾炎武 《将远行作》诗:“神明运四极,反以形骸拘。” 下上(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