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朝苏轼《南堂五首》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年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次韵子由种杉竹吏散庭空雀噪檐,闭门独宿夜厌厌。
似闻梨枣同时种,应与杉篁刻日添。
糟曲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
先生坐待清阴满,空使人人叹滞淹。
此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初到黄州暂住在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是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亭的南畔筑的三间屋完成,苏轼名之曰南堂,并住了近来,于是作此组诗。
此组诗的立意各自不同,无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其五尤佳”
(其三)赏析
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虚写雨声、荷香,实写愁苦郁闷。
“点”字用得极妙,一个“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被贬闲居时满腹的愁绪,使诗情显得更加凄婉。
(一、二)“他年”两句是虚写,昔日风雨之夜不能安眠,独自坐听那淅沥不尽的雨声,点点滴滴,增人愁思。这里“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诗情显得更为凄婉。
(三、四)句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如今诗人一听到那南堂屋瓦上响起点滴的雨声,不禁联想到东坞池塘中盛开的荷花,似乎闻到那飘香四溢的沁人幽香,这样的虚实相间,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时孤寂而又旷达的内心世界(或者回答“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而又能泰然处之的内心世界。意思对即可)。 本诗写诗人幽居的心境。苏轼初谪黄州时,举目无亲,孤独寂寞。他闭门谢客,常常借酒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