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持节共知过碣石,衔芦相背有飞鸿 |
释义 | 持节共知过碣石,衔芦相背有飞鸿梅尧臣 《送王景彝学士使虏》出自宋代梅尧臣《送王景彝学士使虏》:持节共知过碣石,衔芦相背有飞鸿。 注释参考持节[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 匈奴使留 汉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详细解释(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日令 冯唐 持节赦 魏尚 ,復以为 云中 守。”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明 张煌言 《曹云霖中丞<从龙诗集>序》:“予亦奉命持节护 张侯军 。” (2).官名。 魏 晋 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 唐 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废。《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詔以为持节,督缘海诸军事,威南将军, 林邑王 。”参阅《宋书·百官志上》、《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3).保持节操。 明 李东阳 《赠右谕德谢君序》:“推是以往,则其他日必能持节秉义,不为諛説骫行以负天下,岂独以文章占之哉!” 知过自知过失。《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我们的文学家做得出来么?” 碣石(1).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县 北。 碣石山 馀脉的柱状石亦称 碣石 ,该石自 汉 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 太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汉书·武帝纪》:“行自 泰山 ,復东巡海上,至 碣石 。” 唐 韦应物 《弹棋歌》:“岂如 昆明 与 碣石 ,一箭飞中隔远天。” 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 碣石 相望。” mao1~1泽1*1东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东临 碣石 有遗篇。” (2).指墓碑。 唐 司空图 《偶诗》之三:“一掬 信陵 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衔芦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尸子》卷下:“雁衔芦而捍网,牛结陈以却虎。”《淮南子·修务训》:“夫鴈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高诱 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雁自 河 北渡 江 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繒缴。 江 南沃饶,每至还 河 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繒缴焉。” 唐 陆希声 《鸿盘》诗:“如今天路多矰缴,纵使衔芦去也难。” 清 陈维崧 《青玉案·雁字》词:“年年未了衔芦债,入塞几时还出塞。” 相背亦作“ 相倍 ”。1.互相背叛。《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论》:“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 (2).相违;相反。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简与礼相背,嬾与慢相成。” 唐 杜甫 《gong1*1安送李二十九弟入蜀》诗:“檣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飞鸿(1).指画有鸿雁的旗。《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孔颖达 疏:“鸿,鸿鴈也。鴈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若军前忽遥见彼人有多车骑,则画鸿於旌首而载之,使众见而为防也。” (2).虫名。《逸周书·度邑》:“ 发 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过野。” (3).飞行着的鸿雁。 汉 马融 《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清 龚自珍 《点绛唇》词:“目送飞鸿,影入长天灭。” (4).指音信。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自视雏鷇,望君飞鸿,四十餘年,事如梦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无端天外飞鸿到,传得家庭噩耗来。”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