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试从梅蒂紫边寻,更绕柳枝柔处问。
释义

试从梅蒂紫边寻,更绕柳枝柔处问。

晏几道 《木兰花十六首》

出自宋朝晏几道《木兰花十六首》

阿茸十五腰肢好,天与怀春风味早。
画眉匀脸不知愁,殢酒熏香偏称小。
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
思量心事薄轻云,绿镜台前还自笑。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
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
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风帘向晓寒成阵,来报东风消息近。
试从梅蒂紫边寻,更绕柳枝柔处问。
来迟不是春无信,开晚却疑花有恨。
又应添得几分愁,二十五弦弹未尽。
念奴初唱离亭宴,会作离声勾别怨。
当时垂泪忆西楼,湿尽罗衣歌未遍。
难逢最是身强健,无定莫如人聚散。
已拚归袖醉相扶,更恼香檀珍重劝。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馀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
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
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
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小颦若解愁春暮,—笑留春春也住。
晚红初减谢池花,新翠已遮琼苑路。
湔裙曲水曾相遇,挽断罗巾容易去。
啼珠弹尽又成行,毕竟心情无会处。
玉真难唱朱帘静,忆在双莲池上听。
百分蕉叶醉如泥,却向断肠声里醒。
夜凉水月铺明镜,更看娇花闲弄影。
曲终人意似流波,休问心期何处定。
阿茸十五腰肢好。天与怀春风味早。画眉匀脸不知愁,殢酒熏香偏称小。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思量心事薄轻云,绿镜台前还自笑。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後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风帘向晓寒成阵。来报东风消息近。试从梅蒂紫边寻,更绕柳枝柔处问。来迟不是春无信。开晚却疑花有恨。又应添得几分愁,二十五弦弹未尽。
念奴初唱离亭宴。会作离声勾别怨。当时垂泪忆西楼,湿尽罗衣歌未遍。难逢最是身强健。无定莫如人聚散。已拼归袖醉相扶,更恼香檀珍重劝。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馀花,门外绿杨风後絮。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小颦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晚红初减谢池花,新翠已遮琼苑路。湔裙曲水曾相遇。挽断罗巾容易去。啼珠弹尽又成行,毕竟心情无会处。
玉真能唱朱帘静。忆在双莲池上听。百分蕉叶醉如泥,却向断肠声里醒。夜凉水月铺明镜。更看娇花闲弄影。曲终人意似流波,休问心期何处定。
以上晏几道作品《木兰花》共16首

注释参考

柳枝

(1).柳树的枝条。 唐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诗:“ 灞上 柳枝黄,壚头酒正香。” 元 贯云石 《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 煬帝 将幸 江都 ,开 汴河 ,种柳……有是曲也。” 宋 张先 《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 前蜀 张泌 《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宋 朱敦儒 《柳枝》词:“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 长安 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5).侍姬名。 唐 韩愈 侍姬之名。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韩愈 ﹞老有二妓,号 絳桃 、 柳枝 。”

(6).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蛮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唐 白居易 《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 桃叶 ,去岁楼中别 柳枝 。”自注:“ 樊 蛮 也。”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0 10: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