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对一说,五教三乘尽该摄 |
释义 | 对一说,五教三乘尽该摄释法泰 《颂古四十四首》出自宋代释法泰《颂古四十四首》:对一说,五教三乘尽该摄。 注释参考一说进言或劝说一次。《战国策·秦策三》:“始时 吕尚 之遇 文王 也,身为渔父而钓於 渭阳 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説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论》:“然而 刘敬 脱輓輅一説,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南朝 梁简文帝 《舌赋》:“ 陆 有千金之富, 周 为一説之功。” (1).一种言论、学说或说法。 汉 班固 《bai1*1虎通·五祀》:“一説,户以羊,灶以雉,中霤以豚,门以犬,井以豕。” 宋 曾巩 《刘向<新序>叙》:“其教既明,其政既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説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説。”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大抵甲倡一説,而乙则引伸之,或反驳之。” (2).一段;一个章节。 宋 张载 《正蒙·王禘》:“‘苗而不秀者’与下文‘不足畏也’为一説。” 王夫之 注:“一説,犹言一章。” (3).一次辩论。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田巴 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 稷下 ,一日而服千人。 鲁连 一説,使终身杜口。” 五教(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lun1-1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三乘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该摄统摄。《朱子语类》卷九九:“或问:‘ 横渠先生 “清虚一大”之説如何?’曰:‘他是拣那大底説话来该摄那小底。’”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