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鼓行橐籥间,草木俱应律
释义

鼓行橐籥间,草木俱应律

王洋 《和沈子美梅诗》

出自宋代王洋《和沈子美梅诗》:

一气如权衡,俯仰在缇室。
鼓行橐籥间,草木俱应律
物物各有长,辈行皆屈膝。
谁能长百花,寒梅最先密。
自此启端兆,次乃排等秩。
微者或易伤,大者或不实。
剪除困陵暴,粪扫如扑抶。
骈开类争妍,粉败若老佚。
采撷既纷纷,弃置腹郁郁。
大抵争春花,柔弱忌寒冽。
方知岁前梅,义勇过箭疾。
有如比红儿,观者亦呵叱。
有如当皱玉,却欲数梨橘。
又如奏金石,秋虫并啁唧。
又如持豨苓,便拟簉芝术。
又如折玉堂,光耀映蓬荜。
以此难著语,老眼徒屡熨。
前贤有题韵,灵还不容乞。
欲写文君容,相如口犹吃。
反章自清绝,报聘我战栗。
昨者得君诗,冬景当暖日。
猝然遇强敌,不战势已屈。
堂堂既难当,惴惴良自失。
花前嫫姆陋,篆外青黄质。
鲁肃思一鸣,展禽恐三黜。
旧积已经年,佳情谅难窒。
勉力驾疲钝,着鞭追俊逸。
我于掌武公,踪迹亦旧物。
差户固百千,及门或六七。
嘉谟传四海,吾君能细述。
馀事付丙丁,词倾须甲乙。
始信直道功,子孙定逢吉。
门户毁未艾,青史当屡笔。
我思荐一言,君其试无忽。
藻身须英华,造道在经术。
学博贵守约,美南或矫拂。
古者亦有言,愚虑千得一。
川流子方兴,绝潢我易毕。
晴昊插繁华,人今好颜色。

注释参考

鼓行

(1).击鼓行军。《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行,鸣鐲,车徒皆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 信 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 井陘口 。”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吾欲收 广东 为根据地,鼓行 湘 鄂 ,直讨 幽 燕 。”

(2).引申为大张声势地前去。 清 唐甄 《潜书·去名》:“天下之士闻之,益高其义,莫不鼓行而往,愿为之继也。”

(3).盛行;风行。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始以章句振起於 开元 中,与 王维 、 崔顥 比肩驤首,鼓行於时。”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 微之 以文章鼓行当时,谓之‘元和体’。”

橐籥

(1).亦作“ 橐爚 ”。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吴澄 注:“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扁於内者,籥也。”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其日圆空镜然,江山四爽,橐爚之上,腾为烟云,盘旋氤氲,五色成文。”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 老 氏以天地如橐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橐籥令生气乎?”

(2).喻指造化,大自然。 晋 陆机 《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唐 陈九流 《赋得春风扇微和》诗:“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

(3).喻指本源。《隋书·经籍志一》:“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华严字母跋》:“第听太师奏乐,伶人按歌,凡曲字之餘声,无不收此十四字中者,便晓然《华严》字母为一切音之橐籥,实有裨於小学,岂可以其出於佛氏而忽之也哉!”

(4).生发,化育。 宋 李纲 《<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刻彫众形,橐籥万物,自有形至於无形,自有心至於无心。”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夫礼乐者,橐籥于元气,根荄于人情,羣生仰其米盐,万化资其麴蘖。”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应律

(1).应合乐律。《楚辞·九歌·东君》:“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唐 吕纯 《忆江南》诗:“万蕊初生将比类,黄鐘应律始归家。” 明 刘基 《圣人出》诗:“八风应律《九歌》奏,圆方交格神灵輳。”

(2).应合历象。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及兹正阳履端之辰,苍龙应律之候,羣臣诣 奉天殿 朝贺礼成,即诣 文华殿 朝贺皇太子。”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9 8: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