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寒食清明共一时,柔红开遍野棠梨
释义

寒食清明共一时,柔红开遍野棠梨

吴锡畴 《春日从伯氏领子侄郊行》

出自宋代吴锡畴《春日从伯氏领子侄郊行》:

寒食清明共一时,柔红开遍野棠梨
繁禽声乐风光丽,弱柳阴浓日脚迟。
身外生涯何似酒,人间局面只如棋。
行春莫待花飞却,藉草开樽剩赋诗。

注释参考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清明

清明,清明节 (Qīngmíng,Qīngmíngjié)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Ching Ming

一时

一时 (yīshí) 一个时期 period of time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短时间 for a sort while;temporary;momentary 一时半刻 一时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时从者千人。——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同一时候。 at the same time 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后汉书·张衡传》 一时皆下。——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一些时候 a little while 攻一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柔红

指柔嫩的花。 宋 毛滂 《鹊桥仙·春院》词:“柔红不耐,暗香犹好,覻著翻成不忍。” 元 马臻 《题湘灵鼓瑟》诗:“为弹寳瑟传幽愫,一点柔红泻香露。”

遍野

遍野 (biànyě) 布满原野,形容很多 all over the plains 漫山遍野

棠梨

亦作“ 棠棃 ”。1.俗称野梨。落叶乔木,叶长圆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实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点。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甘棠,今棠棃,一名杜棃。” 唐 元稹 《村花晚》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 清 龚自珍 《说昌平州》:“其木多文杏、苹婆、柿、棠梨。”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棠梨》。

(2). 汉 宫名。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下 棠棃 ,息 宜春 。”《汉书·扬雄传上》:“回车而归,度 三峦 兮偈 棠棃 。”参见“ 棠梨宫 ”。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22 23: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