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 |
释义 | 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胡宏 《知言·文王》摘自《知言·文王》 解释:发生了问题,以回过头来追究自己为主要方法;最该戒除的,是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 原文摘要: 注释参考反求诸己反求诸己 (fǎnqiúzhūjǐ) 求:寻求。诸:“之于”的合音。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b. else 发而不中,则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 成语解释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反求诸己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使用例句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不善(1).指坏事。《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史记·孝文本纪》:“ 吕产 欲为不善,丞相 陈平 与太尉 周勃 谋夺 吕产 等军。” (2).指恶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然明 曰:‘政将焉往?’ 裨諶 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 子产 ?’” 杨伯峻 注:“以好人代替坏人。”《国语·晋语六》:“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进矣。” (3).指缺点。《孟子·离娄下》:“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僕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4).不良;不好。《庄子·至乐》:“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迎面有二个人行将至,忽悄语曰:‘来矣。’某知其意不善,怖极计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 吴天宝 人小,器量可大,看出 姚大婶 气色不善,也不介意,还是说呀笑的,到底把 姚大婶 引乐了。” (5).不长于。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絶,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6).犹言非同小可。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若有人撞见,这顿打可不善也。” 至戒亦作“ 至诫 ”。1.犹深戒。《孔子家语·三恕》:“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於坐侧。”《后汉书·梁冀传》:“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2).最恳切的告诫。《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愿王寳精神,加供养,苦言至戒,望之如渴。”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