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似闻诗有云龙期,云何计出柏马下
释义

似闻诗有云龙期,云何计出柏马下

晁补之 《赠王顺之歌》

出自宋代晁补之《赠王顺之歌》:

王郎见若不胜衣,眇然儒者未有奇。
我知王郎有奇处,议论涛海拏蛟螭。
由周而来逮五季,故事本朝能尽知。
不惟知之业有用,斟酌成败中无疑。
我闻昔时崔浩亦复尔,所怀百万非熊罴。
人才如此后来少,朝廷水镜区妍媸。
胡为五十尚尘土,长翮似剑犹差池。
愀然对我数白发,追风逐日无由羁。
三书自荐应不暇,五府交辟终何为。
邢侯胸中有王霸,不但游谈汉终贾。
勇于吾道一臂扶,往不畏难忧助寡。
似闻诗有云龙期,云何计出柏马下
岂非事君难进从古然,不然富贵终在天。
堆金买玉患无玉,玉至自骇无因前。
君不见东秦逐守拙难似,木石当前以身抵。
接淅去齐未敢言,退飞过宋聊堪比。
神形自问还自答,因拙得全方至此。
少狂1*1干世等画蛇,老罢食功同履豨。
向长毕事渐可涯,彭泽弃官从此始。
山林不着一物随,平生万卷付群儿。
收光牛背看屋壁,更不刮膜烦金鎞。
遭时有用君当起,丹青宛转麒麟里。
我行此计无赢输,世事从来弈棋耳。

注释参考

云龙

(1).云和龙。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 五代 齐己 《春雨》诗:“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前蜀 杜光庭 《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

(2).《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 明 张居正 《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牧,是谓云龙。”

(3).喻朋友相得。 清 赵翼 《余简稚存诗稚存答诗再简奉酬》:“昔 唐 有 韩 孟 ,云龙两连翩。” 清 徐夔 《移居赠永夫》诗:“尔我重订云龙交,岁惟作噩月当且。”

(4).即龙。《易·乾》:“云从龙。”故称。 唐 张祜 《忆游天台寄道流》诗:“云龙出水风声过,海鹤鸣皋日色清。” 南唐 沉汾 《续仙传·酆去奢》:“﹝ 安和观 ﹞北五里有 卯山 ……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见云龙、雷公、电姥,神鬼甚众。”

(5).喻豪杰。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和卓阁老纪恩诗》:“云龙追逐当时志,愧我衰龄独闭关。”

(6).骏马的美称。《文选·曹植<七启>》:“僕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駟,饰玉輅之繁缨。” 李善 注:“马有龙称,而云从龙,故曰云龙也。《周礼》曰:凡马八尺已上为龙。”

(7). 汉 宫殿门名。《文选·班固<东都赋>》:“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 云龙 之庭。” 吕延济 注:“ 云龙 ,门名。”《文选·张衡<东京赋>》:“飞 云龙 於春路,屯 神虎 於秋方。” 薛综 注:“ 德阳殿 东门称 云龙门 。”

(8).山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 宋 苏轼 《访张山人得山中二字》诗之二:“万木锁 云龙 ,天留与 戴公 。”自注:“ 云龙 ,山名。”

(9).印有龙的图案的茶饼,为 宋 朝的贡茶。泛指优质名茶。 宋 舒亶 《菩萨蛮·湖心寺席上赋茶》词:“香泛雪盈杯,云龙疑梦回。” 宋 黄庭坚 《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杨休》诗:“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明 高启 《赠墨翁沉蒙泉》诗:“人间留藏敢轻试,传玩正比云龙茶。”参见“ 龙团 ”。

云何

(1).为何,为什么。《诗·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 宋 范成大 《嘲峡石》诗:“云何清淑气,孕此诡譎跡?”

(2).如何;怎么办;怎么样。《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后汉书·班勇传》:“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吏屯 楼兰 ,利害云何?”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心通岂復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于意云何。”

柏马

亦作“栢马”。 唐 扬之罘 就学于 韩愈 ,中途归, 韩 惜而作《招扬之罘》诗以招之。诗有“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柏移就平地,马覊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轡…… 之罘 别我去,计出柏马下”句,以柏、马为喻,说明就师求学方能成才之理。后遂用为典故。 宋 程俱 《葺蜗庐吴下用叶翰林见寄诗韵作》:“明知计出栢马下,正拟身全木雁中。”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1/10 15: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