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记采薇戍罢,分茅议定,凯歌动,声悲壮。 |
释义 | 记采薇戍罢,分茅议定,凯歌动,声悲壮。李俊明 《水龙吟》出自元朝李俊明《水龙吟》一朝衣锦归来,高门不负于公望。恍然如旧,黄流万里,太行千丈。只比当时,添些气势,减些风浪。记采薇戍罢,分茅议定,凯歌动,声悲壮。元自山西出将。却从他、山东入相。兜鍪须待,貂蝉换了,凌烟画像。且把功名,暂都分付,浅斟低唱。但年年看取,三台长在,老人头上。 注释参考采薇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分茅分封王侯。古代分封诸侯,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权力,谓之“分茅”。《晋书·八王传赞》:“有 晋 鬱兴,载崇藩翰,分茅锡瑞,道光恒典。” 唐 杨巨源 《重送胡大夫赴振武》诗:“向年擢桂儒生业,今日分茅圣主恩。”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寄家书》:“哲人萎弃真堪悼,你勋庸未克遂分茅。”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集蓼早忧家国难,分茅空负祖宗恩。” 议定(1).商议决定。《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 高庙 ,世世勿絶,嗣子各袭其功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 明 王骥 《边务五事疏》:“今议定功次,获三首级者赎其死罪,获二级者赎其徒流罪。”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在开会时大家议定了题目,限了韵,各人分头做诗。” (2).谓疑议有定论。 清 余维枢 《申端愍公祀田记》:“ 顺治 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詔下其事於廷,十三年闰五月初二日, 申公 殉国议定,遂同二十三臣者特諡 端愍 。” 凯歌凯歌 (kǎigē) 得胜时所唱的歌 a song of triumph 为了欢呼解放,他们同声高唱凯歌 歌唱胜利 paean悲壮悲壮 (bēizhuàng) 心绪哀伤,意气激昂 solemn and stirring 声节悲壮 悲哀而壮烈的 moving and tragic 悲壮的追悼大会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