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远民冤甚草菅芟,抗论{1*1}公庭出至諴 |
释义 | 远民冤甚草菅芟,抗论{1*1}公庭出至諴李昴英 《闻祶阁职免机关报任之报二首》出自宋代李昴英《闻祶阁职免机关报任之报二首》:远民冤甚草菅芟,抗论1*1公庭出至諴。 注释参考远民指外地或境外之人。 宋 谢伯初 《走笔寄夷陵欧阳永叔》诗:“絶境化成儒雅俗,远民争识校讎郎。” 清 魏源 《道光二十六年揭贴》:“﹝房屋﹞听各国与内民公平议租,内民不得抬价掯勒,远民亦不得强租硬占。” 草菅(1).草茅。比喻微贱。 汉 贾谊 《新书·保傅》:“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sha1-1人若艾草菅然。” 唐 皇甫湜 《狠石铭》:“穷珍总奇,力瘁财殫,驱逐而前,而刈草菅。” 清 唐孙华 《厮养儿》诗:“自悲生死草菅轻,不如作君堂下犬。” (2).犹草野。指民间。 宋 陆游 《薏苡》诗:“呜呼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 抗论(1).立论。 汉 赵壹 《报皇甫规书》:“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陈书·孙瑒传》:“时 兴皇寺 朗法师 该通释典, 瑒 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 (2).大声争论。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淮南 节度使 王播 ,以钱十万贯赂遗恩倖,諫议大夫 独孤朗 、 张仲方 ……等十人,前一日诣 延英 抗论其事。” 宋 王巩 《闻见近录》:“既至, 文忠 抗论不屈。” (3).相对晤谈。 清 刘大櫆 《程易田诗序》:“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 (4).谓在言论上相抗衡。《晋书·孙盛传》:“于时 殷浩 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 盛 而已。” (5).抗议。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故西国之民,有被压制於政府者,必羣集抗论之,抵拒之。”参见“ 抗议 ”。 公庭(1).古代国君宗庙的厅堂或朝堂。《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南史·褚裕之传》:“ 向 ( 褚向 )风仪端丽,眉目如画,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 清 曾国藩 《金陵楚水师昭忠祠记》:“甚者,如 九洑洲 之役,攻剿三四日,凋耗二千人。唱凯於公庭,饮泣於私舍。” (2).朝廷,公室。《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閭,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 (3).公堂,法庭。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於百龄,接风期於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盒子里藏的是储君,我肚皮里怀的是鬼胎。虽不见公庭上遭横祸,赤紧的盒子里隐飞灾。”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谒洴》:“风声泄漏到公庭,为避罗钳造狄门。” 至諴指极其和顺的德行。《书·大禹谟》:“至諴感神。” 孔 传:“諴,和。” 孔颖达 疏:“帝至和之德尚能感于冥神。”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