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词名句:

 

名句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释义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元稹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出自唐代元稹《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
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
纵有明在下,区区何足云。
陶虞事已远,尼父独将明。
潜穴龙无位,幽林兰自生。
楚王谋授邑,此意复中倾。
未别子西语,纵来何所成。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
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
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惧盈因邓曼,罢猎为樊姬。
盛德留金石,清风鉴薄帷。
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
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
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
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
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
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
谁恃王深宠,谁为楚上卿。
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
千乘徒虚尔,一夫安可轻。
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
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
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
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
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
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注释参考

宣明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杨倞 注:“宣,露。辨,别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主以宣明,不以道胜而不招;臣务对敭,不以时艰而不进。” mao1~11*1东 《评国1|11*1dang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jiang1-11~1石 先生在国1|11*1dang十一中全会上宣称:‘应宣明中央对于gong1*11*1党并无其他任何要求。’”

(2).明显,毫无遮蔽。《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3).谓使显明。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右领军卫上将军马公神道碑铭》:“帝欲具饰车旗,宣明衣服。公於是典其僚寀,重立规模。”

(4).宣扬,显扬。《汉书·元帝纪》:“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则六合之内和亲,庶几虖无忧矣。”《后汉书·袁安传》:“陛下奉承洪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勛者也。”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奬引士伦,推崇世教,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故令优佚,俯及孤蒙,敢不拊慰此民,宣明上德。”

(5).宫殿名。 西汉 时 宣明殿 在 长安 未央宫 东,见《三辅黄图》卷三。 东汉 时 洛阳 亦建有 宣明殿 。《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 宣明殿 在 德阳殿 后。”

(6).里名。 梁章鉅 《文选旁证》卷十二引《三辅黄图》:“ 长安 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门巷脩直,有 宣明 、 建阳 、 昌阴 、 尚冠 、 脩成 、 黄棘 、 北焕 、 南平 等里。”

江汉

(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fan1|1攻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相朝

指古代诸侯互相会见。《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韦昭 注引 贾侍中 曰:“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相朝者,将朝天子先相朝也。”

随便看

 

诗词名句收录1526444个古诗文名句,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诗词名句的赏析及注释,是古诗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Abct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3:54:38